雲南古六大茶山分別確定為:易武(曼撒)、倚邦、攸樂、莽枝、蠻磚和革登。
由於這六大茶山都位於瀾滄江以內,而人們習慣上將江內之地稱之為江北,所以這六大茶山又被稱為江北六大茶山,一山一味,六大茶山茶葉製作的普洱茶口味特點也各不相同。
1.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發祥地、明清兩朝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政治、軍事和普洱茶集散中心;明清兩代普洱茶六大古茶山通往普洱府所屬的思茅廳的要津,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茶葉特點:
芽葉葉小,條索黑亮短細、花蜜香、湯色黃綠、香甜,苦中帶甜,澀顯於苦,湯質細膩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山野氣韻好,葉底柔軟黃綠,杯底留香。倚邦茶在雲南茶中,屬小家碧玉型。
2.易武(曼撒)古茶山
易武古(曼撒)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茶山。
易武(曼撒)古茶山、古鎮,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
茶葉特點:
澀顯化的快,微苦,生津強烈,回甘持久,滋味飽滿,花果香,厚度稍微欠缺,持續性穩定,九泡後微微出汗,悶泡不澀,甜度很好。
香氣花蜜香,湯色橙黃明亮,入口甜,微澀,秒化,滋味飽滿,湯感柔順,舌面生津,回甘持久。滋味穩定,杯蓋淡淡的木頭清香。
3.蠻磚古茶山
蠻磚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猛臘縣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間,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清代時就有茶園萬畝。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現今保存的較好的一座茶山。
茶葉特點:
條索鬆緊適度。色澤墨綠顯毫,芽頭肥壯,湯色金黃透亮。香氣沉穩,馥郁、持久,茶香溶於水,湯含香。香氣從原始清涼變成菌香,冷香又回到花香並帶有甜味。
茶湯入口滋味飽滿、順暢、香甜中帶有淡淡苦底,澀弱苦淡,回味帶甜,口腔舒適愉悅,回甘韻長,有森林感。
茶湯尾水順暢溫和許多,舌面已沒有刺激感,正常時間浸泡已無苦底澀感,冰糖甜感強。
4.革登古茶山
革登茶山,古六大茶山之一,位於雲南西雙版納猛臘縣象明鄉西部,包括今象明鄉的安樂和新發兩個村委會轄區,東與易武、曼臘鄉接壤,南與猛侖鎮相連,西與景洪市猛養鎮、基諾山鄉交界。
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革登為布朗語,意為很高的地方,從地名便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過。
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面積雖小,但因離孔明山最近,並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
茶葉特點:
干茶花果香中還帶有甜香,非常清新怡人,具有山野花韻,香氣高揚。
湯色清黃通透,湯水柔和,水路超細膩,苦中帶甜,澀短,回甘較好,湯感飽滿滑順。香溶於茶湯中含在嘴裡捨不得嚥下去,齒頰留香,喉韻深,甘韻持久,舌面和上顎有薄荷涼,整個茶給人感覺非常柔甜猶如冰糖薄荷水,茶氣很強,耐泡。
5.莽枝古茶山
莽枝茶山,位於今西雙版納猛臘縣象明鄉境內,傳說是諸葛孔明埋銅(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具體的位置位於蠻磚茶山南面,與革登茶山相連。莽枝古茶山留下來的古茶園,分佈於安樂村委會行政管轄之下的各個寨子,主要集中在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地。其中,古茶園最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
茶葉特點:
外形勻整潔淨,條索完整,開湯後湯色明黃透亮。
入口苦輕澀稍重,但化的非常快,滋味豐富,茶湯層次感強,韻味悠長,回甘生津迅猛,沉穩的花蜜香沉於湯水中,飲完後滿口留香,茶湯的滑度、厚度和飽滿度都不錯,茶氣足,耐泡。
6.攸樂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中唯一一個不在猛臘縣的,在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
基諾族還保留著很古老的飲茶方法,如涼拌茶和火燒茶;歷史上攸樂古茶山是重要的茶產地,但並沒有製作餅茶、磚茶、沱茶的記錄,也不像其他茶山一樣有自己的拳頭產品。
茶葉特點:
曬青毛茶為棕紅色,葉質較硬,條索分明,苦澀味輕,清香撲鼻,回味甘甜而悠長,各種維生素含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