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牡丹屬白茶類,它以綠葉夾銀色白毫芽形似花朵,沖泡之後綠葉托著嫩芽,宛若蓓蕾初開,故名白牡丹。白牡丹在公元1922年前創製於建陽水吉。據當地老農反映,原產地在大湖。水吉原屬建甌縣。據《建甌縣志》載:白毫茶出西鄉、紫溪二里廣袤約三十里。1922年政和開始產制白牡丹,成為白牡丹主產區。60年代初,松溪縣曾一度盛產。現在白牡丹產區分佈在政和、建陽、松溪、福鼎等縣。
製造白牡丹的原料主要為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良種茶樹芽葉,有時採用少量水仙品種茶樹芽葉供拼和之用。製成的毛茶分別稱為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和水仙白(茶)。用於製造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顯,芽葉肥嫩。傳統採摘標準是春茶第一輪嫩梢採下一芽二葉,芽與二葉的長度基本相等,並要求「三白」,即芽及二葉滿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茶芽較瘦,不採制白牡丹。
白牡丹的製造不經炒揉,只有萎凋及焙乾兩道工序,但工藝不易掌握。
萎凋以室內自然萎凋的品質為佳。採下芽葉均勻薄攤於水篩上(一種竹篩),以不重疊為度,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時兩篩並為一篩,至八成半干時再兩篩並為一篩,萎凋至九成五干時下篩,置烘籠中以90--100℃溫度焙乾,即為毛茶。
精製工藝比較簡單,用手工揀出梗、片、蠟葉、紅張、暗張後低溫焙乾,趁熱拼和裝箱。烘焙火候要適當,過高香味欠鮮爽,不足則香味平淡。
白牡丹兩葉抱一芽,葉態自然,色澤深灰綠或暗青苔色,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背遍佈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湯色杏黃或橙黃,葉底淺灰,葉脈微紅,湯味鮮醇。
白牡丹為福建特產,1922年政和開始製造白牡丹遠銷越南,現主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有退熱祛暑之功,為夏日佳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