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起源之謎

碧螺春茶顧名思義,因其茶葉綠似碧,蜷曲似螺,又值春天采制而得其雅名。

但碧螺春源於何時是個迷。相傳古時候有只仙鶴飛臨東山,一聲鳴叫,落下幾顆青褐色的種子,其種核得了湖島靈氣,長成了一望無際的茶樹。又傳古時東山莫厘峰上有妖精作怪,樵夫有上無歸。後一漁家姑娘上山採藥,發現山頂懸崖上有一株野樹苗,熏得人頭暈目眩,她無意中用帶魚腥味的手一捂臉,竟治了能致人死地的異香。漁姑把野樹苗連根拔起,栽種到了山下的一座破廟裡,因她的名字叫碧螺,茶也因人而得名。還有一種傳說,從前東山有戶姓畢的茶農,蘇州城裡有家羅姓茶商,後兩家珠聯璧合,城鄉聯營,茶葉生意一條龍,一時畢羅親傳為美談,由此他們經營的茶葉演化成碧螺春了。真是傳說紛紜,使人撲朔迷離。但這些美好、動人的傳說,只是代表了古時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願望,有多少科學依據?

翻開史書,亦有關於碧螺春的點滴記載。據東山名士金友理清乾隆年間著的《太湖備考》載:東山碧螺峰石壁,有野樹數枝,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異常,名嚇殺人香。也許這位老先生三白年前著書時也無法弄清其茶源於何時,只能粗粗記上一筆,更讓後人費神思索。我曾循蹤在東山石橋村後的山頂上尋到那堵巨石,崖高約三米,上刻著碧螺峰三個筆力雄健的大字,右下端是一大方小字,因歲月風化,已難辨字跡。不知其茶何時得名為碧螺峰?又留下了迷中之謎。

又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公元1675年清康熙在江南一帶巡遊,到了太湖,巡撫宋犖進「嚇殺人香」。康熙以其名不佳,並根據茶的特點,才起芳名碧螺春。皇帝身旁文人雅士一大群,給洞庭山茶起個雅名也無可非議,但碧螺春茶複雜而獨特的炒制工藝為何人創始?總不會是那些道貌岸然,之乎者也的先生吧。

拂去歷史的封塵,在浩瀚的史書中尋找,我們還不難發現許多古代名士在洞庭山飲茶後留下的詩篇。明代大畫家唐寅在《翠峰游》詩中曰:自與湖山有宿緣,傾囊剛可買吳船。綸巾布服懷茶餅,臥煮東山悟道泉。我想當時東山要是有了碧螺春茶,這位風流才子總不會捨近求遠,從蘇城懷帶茶餅,來嘗悟道泉吧。而明代另一位大文人文征明在《翠峰寺》一詩中也留有:遺跡見說降龍井,裹名來嘗悟道泉。曾領明吳門畫派之首的沈石田亦在《悟道泉》詩中曰:紗帽籠頭煙繞鬢,煎茶有法是盧傳。要是當時碧螺春已問世,我想這些大文豪的筆墨總不至於那樣吝嗇吧。

直至公元1748年,乾隆年間的書法家梁同書遊覽東山後,才有了《碧螺春》詩:此茶自知昔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娥眉十五採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纖褂不惜春雨干,滿盞真誠乳花馥。可謂道出了碧螺春的高雅與珍貴。同歷史上的史料記載和野史傳聞均較為吻合。

綜觀其歷史,脈絡漸為清晰。碧螺春茶原為洞庭山上的野茶,到了清初被人工栽培利用,並創造發明了獨特的制茶工藝,後其技藝代代相傳,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改進,精益求精。名貴高雅的碧螺春茶是洞庭山茶農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