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千百年,皖西地區留存下了許多有關茶的習俗,成為並豐富了皖西地區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皖西地區盛產茶,茶葉生產亦為重要農事。每年春風春雨過後,滿山遍野的茶樹嫩枝綠葉綻開之時,就是茶鄉採茶的季節。俗諺「假忙除夕夜,真忙採茶葉」當是對茶鄉人採茶忙碌景象的高度概況。
皖西地區的採茶季節,一般在清明以後的農曆三月份(公歷4月份)。清明至立夏者為頭茶,又稱春茶;立夏之後為二茶,又稱夏茶,也有稱為紫茶者;最後為秋茶,也稱三茶、秋露白。春茶開採,外山在公歷4月初採茶,內山芽茶在公歷4月中下旬,瓜片茶在公歷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黃大茶在立夏後三四日,高寒山區比丘陵區要遲7——10天。外銷夏茶在6月中旬,黃大茶在6月下旬。春夏茶之間萌發出的茶葉叫「混子茶」,俗語云「尖對尖,中間40天」。皖西茶鄉的茶農常把春茶後期茶樹上所有單片、魚葉、梗樁摘除乾淨,叫「翻棵」,因茶鄉有「春茶不採淨,夏茶不發芽」的說法。皖西茶鄉一般不採秋茶,俗語有「春茶苦、夏茶澀,秋茶好喝摘不得」和「賣兒賣女,不摘三水,採了秋露白,來年沒茶摘」的說法,如果採摘了秋茶,就會影響到來年的茶葉產量和質量。舊時外山只採春夏兩季茶,內山只採一季春茶,夏茶輕采養棵。現今黃大茶、春茶不蓄茶頭,采夏茶,留魚葉,不翻棵,不捋老瓦(老葉),不放茶飄。皖西山區新開闢的茶山一般要三年才能開園採摘,叫做「破莊」;老茶山每年開始採摘時,稱為「開山」。舊時「開山」時節,主家還要獎勵請來的摘茶「尖子手」,一般獎大錢一串。
皖西茶鄉鮮茶葉的採摘因成品茶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舊時製作的銀針、雀舌、芽茶,僅需采初展芽頭的一針一葉或兩葉;製作蘭花茶則采一芽二葉或三葉;製作黃大茶需采一芽四葉或五葉;制瓜片茶需采一芽三葉或四葉。舊時采成年茶樹,春茶按十留1片葉采,夏秋茶留魚葉采。先采突出枝,再采蓬邊對夾葉,後采枝桿茶;采大留小,采高留低,采面留裡,見對夾葉就采;不掏茶肚,不翻棵洗蓬,保持茶樹蓬面寬、平、齊、厚,常綠不衰。老年茶樹,春夏茶留魚葉采,及時採摘對夾葉,停采秋茶,及早封園。
皖西茶鄉採茶人多為女性,故稱為茶姑和採茶姑娘。採茶講究眼明手快,一個採茶能手一天可采鮮茶葉達上百斤,她們揮動著快疾如風的雙手,茶葉在她們的手下翻飛,來時一片亮綠的茶棵,去時變成一片烏褐的茶枝。整個採茶季節,鮮嫩的茶汁會將她們的雙手染得烏黑,一時很難洗掉。俗語「下田會栽秧,上山能採茶」,則是皖西茶鄉人評價女性是否能幹的一條重要標準。皖西茶鄉由於茶多人少,每到採茶季節裡,都要通過親朋好友從外地僱請一些採茶女工。她們三五成群,七八成隊,結伴而來,走進茶家農戶。她們的歡聲笑語為茶鄉添彩,遍及茶山的採茶女,為皖西茶鄉的茶季營造出一幅亮麗的風景。通過茶季的交流,有些採茶姑娘還與當地小伙子互生愛情,永遠把根留在了茶鄉,譜寫出一段採茶的動人佳話,留於人們飯後論說。
「風光只有春三月,處處山頭唱採茶」。皖西茶鄉採茶時節,遍山茶歌,男女應答調笑,轟轟烈烈,成為茶山一道亮麗的風景。雖然採茶艱苦,但在山風習習、白雲相伴的茶園裡,採茶姑娘和小伙子們在共同勞作中享受採茶的特有歡樂。如「茶山的歌擠破喉,茶葉滿簍歌滿簍,茶山為啥多茶歌,採茶的姑娘十八九,個個姑娘是歌手」;「(男唱)小小茶棵矮墩墩,手扶茶棵歎一聲;一歎家中兒和女,二歎家中老母親,三歎回家無盤纏。(女唱)叫聲小郎不要焦,郎的盤纏我辦了;毛竹扁擔扳一條,開山毛尖數十包,小郎回家一擔挑」;「(男)大別山上雲霧罩,(女)茶棵青青是我們的寶;(男)妹子背籮溪邊忙,(女)哥哥攀爬半山腰;(男)妹妹呀,你的歌兒唱得好,可別嫩黃芽丟了;(女)哥哥呀,高山採茶要心細手快,腳跟可要站得牢。」這歌聲當自是採茶人們感情的真實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