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煮水——邕湖荷露煮含膏。
茶者在沏茶前,首先擇具備器、掛畫、插花、奏樂、焚香靜氣,神入茶徑,然後開始生火煮水。「水為茶之母,茶為水之魂」。烹茶鑒水,乃中國茶道之特色。古人把宜茶之水分為天水、地水,天水即雨、雪、霜、露、雹;地水乃泉、江、河、湖、井。更有趣者,如掃梅花雪、聚臘月霜,集荷葉露,解嚴冬冰,借清純之水,發茶人清幽之思。今天所烹之水乃北港邕湖荷花晨露,有詩為證:輕紗薄霧鎖池塘,滴滴水晶吻異香。集得青荷冰露潔,含膏共煮洗俗腸。
第二道:滌器——青瓷茶碗岳州窯。
岳州乃岳陽之古稱:唐代不僅有邕湖含膏之名茶,岳州茶具也享有盛名。岳州窯乃全國六大名窯之一,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載:「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還載有品茶用具二十四件,並提出:「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今天使用的泡茶之器,乃岳州窯所產的青瓷茶碗,正是名茶用名器,相得益彰。
第三道:賞茶——茶伴公主入青藏。
唐代邕湖茶,不僅深受宮庭廷青睞,並為漢藏文化交流之媒介。當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所帶物品中的茶葉,就有岳陽名茶——邕湖含膏。並把飲茶習俗傳到西藏,茶與佛教融合,布道弘法,形成了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規模的茶之盛會。北港毛尖,芽壯葉肥,毫尖顯露,色呈金黃,將茶葉給客人一一觀賞,恰似茶伴公主入青藏。
第四道:投茶——燕飛尋常百姓家。
北港毛尖,昔為皇宮貢品,今為百姓共享。投茶入杯時,茶芽紛紛飄落,恰似紫燕紛飛,正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五道:洗茶——橫空一鶴排雲上。
洗茶時:眼觀流水,心注於茶,人茶合一,茶心共洗。茶塵滌盡,心煩同失。茶芽舒捲,心襟同闊。杯上白鶴,心與共翔。頃刻大有唐代詩人劉禹錫《秋詞》一詩共感:自古逢秋悲寂寞,言秋日勝春朝。橫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第六道:泡茶——水潤北港瑞草黃。
茶以名山秀水為宅,鍾山川之靈秀,以清風明月為伴,得天地之精和,以人類為友,得人之靈性,天、地、人三才共同化育出茶之精華,可謂仙草瓊漿。北港毛尖,宜用90℃沸水沖泡。泡茶時,水入茶碗,芽葉舒捲,黃湯四溢,正是水潤北港瑞草黃。
第七道:敬茶——邕湖含膏惟上貢。
茶湯泡好後,將茶一一敬奉給客人,各位將一覽名茶風雅,一飽皇家口福。有唐代詩僧齊已《謝人惠邕湖茶》一詩為證:邕湖惟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
第八道:聞香——亦有靈源一派香。
北港毛尖產地,茶園地勢平坦,水陸交錯,土質肥沃,酸度適宜,正是宜茶之地。其茶香氣清高,有宋代大儒朱熹《詠茶》一詩為感:小小茶樹數千章,走寄萌芽初得嘗。雖無山頂煙崗潤,亦有靈源一派香。
第九道:品茶——滌煩解渴心神悅。
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想念家鄉,常要大唐使者帶去茶葉,並和松贊干布舉杯共飲。
《唐國史補》中載:「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解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邕湖者。」北港毛尖,滋味醇厚,品後神清氣爽,愁煩頓失。有朱熹《茶宴論茗》一詩為感:茗飲淪甘寒,抖擻神氣增。頓生塵慮空,豁然悅心目。
第十道:醉茶——夜歸踏碎滿街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品茶之韻不在茶,在乎清雅之境。有道是:「有韻則雅,韻致清遠。」茶致數巡,身舒神悅,樂哉!悠哉!似醉非醉。至此,大有宋代詩人黃庭堅《一斛珠》一詞共感:香芽嫩茶清心骨,醉中襟量與天闊。夜闌似覺歸仙闕。走馬章台,踏碎滿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