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興起
大約在隋朝文帝開皇年間(593年),開始有一些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學習佛教,在回國時將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帶回去。從此,日本有了茶和飲茶之事。
特別是到了唐代,來中國的日本僧人數量大增,他們在回國時,不僅帶回了中國的茶葉、具和飲茶方式,還將茶籽帶回國,發展了日本的茶業。
隨著茶在日本不斷普及,日本茶道也應運而生。日本茶道是在我國宋朝寺院茶道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抹茶道的沏茶方法採用的是我國宋代的點茶法。
在日本,茶道被看作十分獨特的品茶藝術和飲茶方式,是日本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茶道的形成
16世紀時期,日本人的飲茶行為從生活上養生的目的演變成遊興式的「斗茶」歪風,奢侈糜爛,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
此時,村田珠光按照禪宗寺院簡單樸實、沉穩靜寂的飲茶方式,制定了「茶法」,並且簡化當時茶室的規劃,改在小房間(四個半構榻米,約一丈四方大小)舉行茶會,這就是所謂的「草庵茶法」。
珠光也曾企圖將茶具及點茶手法簡化,但是這個心願還是到了他的弟子才完成。村田珠光作為草庵式茶道的創始者,被稱為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
完成珠光理想茶道的人是武野紹鷗(1502~1555年)。紹鷗摒棄了貴族風味的「書院茶道」,建築「草庵式」的茶室,採用砌「地爐」的田舍風建築形式,並且使用日本制的茶具,於是更進一步簡樸精煉的「空寂茶道」就此開始了。這種茶道是在質樸之中,培養內心「真誠」的待客之道。
千利休改進了茶室入口
千利休繼承了武野紹鷗的「空寂茶道」,他為了茶道上的需要,到各地的陶瓷廠研究茶具的設計和製作。創立了「草庵式小茶席」,比四個半榻榻米的茶室還小,並自行設計了各種小型的茶具。
除此以外,千利休還對茶室進行改造,使得茶室入口高度不超過70厘米,意味著要想進入茶室,必須彎腰低頭鑽過此門。
茶室的狹小入口體現出千利休所堅持的茶道平等與謙卑精神,也就是說,無論是天皇貴族還是平民百姓,想要進入茶室都需要彎腰。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對權貴勢力的挑戰,但卻順了大多數內心渴望受到平等待遇的平民百姓的心願。
在千利休的茶道理念裡,茶道所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茶會的過程是人們心靈淨化的過程,而不能稱為展示權利和財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