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上的茶器茶事(圖)

一、茶席

茶席是茶事進行的空間,也是泡茶人對茶事認識的綜合表達。一個茶席的思考重點,是如何展現所要泡的茶。由此,茶席的季節性和地域性不是獨立於茶事之外的,而是由泡茶人結合當下和對茶性的理解而通過鋪陳的細節來呈現的。四季的更迭、晨昏交替,氣候的轉變、泡茶空間所在,這些因素都是日常泡茶擇茶要考慮到的因素,也是泡茶人積累的生活素養。

選擇契合的茶品,由對茶性的認識出發,選擇茶的泡法、再由此決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圍繞這個內容而配合,呈現出的茶席,自然帶有鮮明的季節和地域性。當然不同的茶席也是可以觀察其中蘊涵的季節因素的。

二、茶器

最讓人真切感受到這樣一席茶味道的,就是這些因茶而設的器具。說起來,無論是唐代陸羽創製的茶器二十八式,還是宋代審安老人的十二種茶器,抑或現代茶席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這些茶器十餘種的選擇,不同的材質器形,以及它們之間彼此連接關係,都隱藏著神秘的符號,而經驗老道的喝茶人是符號的破譯者,從這只壺、那只杯的關係中,在心裡慢慢勾畫出將要喝到茶的性格和味道。

茶器的選擇,是對泡茶人的反作用,泡茶人對器皿的取捨尺度,從要衝瀹的茶品、所用沖泡手法來考量,進一步還要感知季節、時辰這些因素對茶的影響,最終呈現出一席茶。

三、茶事

對喝茶這件事,古人說得直白,「飲茶以客少為貴,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仔細思量,其中的深意並非單以形式上人數的多寡來斷定喝茶雅俗之別,避免嘈雜喧囂回歸內心的寧靜和疏淡才是喝茶的本意。

近年愛茶者人數日增,若不是把茶當做解渴的飲品或者攀比的名品,會漸漸覺察到喝茶的過程會帶給我們的更多滋養。這樣的滋養,隱於平淡生活中了然無痕地與茶的對話,由此養成對茶深切感知的思考習慣,又憑借不同的喝茶形式傳遞,無論是獨啜還是約幾個朋友茶聚,是常年如同抽絲剝繭般積累得來的喝茶理念在特定時空的集中展現。

四、茶禮

茶禮從何開始,尚難定論,不過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裡,這一禮儀形式卻很常見。

《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裡有這麼一段文字:「衙內到:既然好,已是見過,不必再相,命陰陽擇吉日良時,行茶禮過去就是了。」

湯顯祖《牡丹亭硬拷》:「我女已亡三年,不說到納採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裡,黛玉向鳳姐討茶吃,沒想到鳳姐就拿寶釵和黛玉的事情打趣她。

從這些反映古時真實生活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茶禮在那個時候已經非常普及。茶禮不僅在漢族中盛行,很多少數民族婚禮中也有這一環節。

五、茶誤

誤區一:用手抓取茶葉

這雖然是個小細節,但也是泡茶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直接用手抓取茶葉不僅會使茶葉沾上手中的細菌或是微生物,影響健康,並且若是將多取的茶葉放回,改變茶葉存儲環境,將不利於茶葉保存。因此,取茶時最好備上茶則,避免用手直接接觸茶葉。

誤區二:所有茶葉皆用沸水沖泡

茶葉的種類繁多、茶性也不相同,泡茶的水溫自然因茶而異,而且同一種類不同級別的茶泡茶的水溫標準也不一致。一般來說,越粗老的茶葉,水溫應越高。例如,烏龍茶、普洱茶的茶葉較為粗老,須用100度的沸水沖泡,而綠茶的芽葉較嫩,80度左右沸水沖泡最佳。

誤區三:茶葉長時間浸泡

一般而言,茶葉浸泡4至6分鐘左右,茶中的八成有益物質已析出。另外,若長時間浸泡茶葉,茶水會增加苦澀味。

誤區四:直接將茶放入保溫杯沖泡

冬天天氣寒冷,為使茶水較長時間保持高溫,很多人會用保溫杯泡茶。然而,這不僅會損失茶葉的營養成分、茶香減少,且增加苦澀味。

誤區五:習慣於泡濃茶

泡一杯濃度適中的茶水,一般需要10克左右的茶葉。有的人喜歡泡濃茶,茶水太濃,浸出過多的咖啡因和鞣酸,對胃腸刺激性太大。泡一杯茶以後可續水再泡3~4杯。

六、茶情

閒來泡上一杯清茶,讓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彷彿時間都已停止,人在喝茶的時候心容易靜下來,心胸容易開闊起來,格局也會放大。

茶,從樹上的一片葉子到杯中一抹綠,整個過程凝聚著上下五千年來人們的勤勞與智慧。以茶為范,以茶載道,把「道」寓於品茶之中,使茶性與人性相通,茶品與人品相合,借茶香茶韻,構築出淡泊謙和的意境。

只有無瑣碎事擾心,無嘈雜聲亂耳,靜心地去品茶,方會沉醉其中。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