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茶文化學術(圖)

「中庸和諧」與中國茶文化中的「和之美並列在世界民族之林,在幾千年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強調和諧統的民族,而最早奠定這特性的就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處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體會到和」的作用。所謂「和」就是恰到好處中庸之道,可用於自然社會、人生各個方面。物物和事事和,才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和是理性的節制,和是兩端之間的平衡,和是對自然的保護和是一種氣度、一種胸襟。

講究個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這一儒家思想經過秦漢和來明時代不斷強化,已經深入了國民的骨髓而成為重要的國民性格。中國茶文化就是在中庸和諧的環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講特性的中國國民培育、澆灌而成的,因而和諧已成為中國茶文化的內在特質。被譽為茶聖的陸羽所創立的中國茶道,無論形式還是器物都體現了和諧統一。如煮茶用具風爐的設計,就採用了《周易》中的象數原理,風爐用鋼鐵鑄之如鼎形,風爐的一足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的銘文【坎代表水,巽代表風,離代表火】。

茶本身也是一種中正平和之物:通過煮茶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品茶的審美境界能消除人的煩惱。唐朝斐汶對茶性的體驗為「其性精清,其味淡清,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即飲茶能平和人的心情,並能產生沖淡、簡潔高尚、雅清的韻致。宋微宗《大觀茶論》則說,茶因察有山川之靈氣,因而能「祛襟滌滯,導清致和」。儒家認為:要達到中庸、和諧、禮的作用不可忽視。孔子就說過:「禮之用,和為貴。」禮是中國古代調整人際關係的根本原則,是一種理想的人生狀態。禮包括兩個方面:是對自身的要求;二是如何對待別人。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禮的精神自律與待人,整個社會就會處於非常和諧融洽的狀態。這就是中國人之所以重視禮的原因。那禮的基本精神有哪些呢:《禮記》:「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由此可見,禮就是要人以謙讓的精神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把自己放低一些,對別人尊重一些。這樣,「雖負販者必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老不懾。」禮是對人的尊重而不是對等級或貧富的尊重。所以,負販之人,要尊重他;富貴之人,同樣要尊重他。高貴時要好禮,貧賤時也要好禮。好禮一方面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同時也能調節自己的心情,做到不卑不亢坦蕩磊落、大大方方。

由於儒家的重視和倡導,中國人特別看重禮,言行舉止都力圖講禮、合禮。人們總是自覺地以禮來要求或規範自己的行為,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或無意地體現其禮儀教化,力圖通過禮達到種和諧的境界,因此中國被世界公認為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禮所追求的是和諧,而茶的屬性所能產生的效果就是和諧,因而講究茶禮便成了中國茶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據有關專家考證:過去敬茶有一定的規矩,講究所謂的「三道茶」,即一道不飲,只以之迎客敬客;二道則用來暢飲、深談;三道茶上來即表示送客之意。這其中很有講究:客初至,談未深,茶尚淡,故僅以其示敬意而並非真飲;談既洽,情益篤,茶亦濃,故細斟慢品,暢飲以盡其誼。談既已盡興,茶亦漸薄,罷飲送客,也自在情理之中。而以茶交友也是一種追求和諧的方式。幾位知交好友相遇品茗而談茶藝、茶品,真是種難得的和諧狀態,故被人稱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用以與俗不可耐的「小人之交」相區別。而一般平民百姓也用茶來相互請托互致問候,以表示和睦相處之情,因而以茶待客是傳統的茶俗茶禮。若客至未設茶,則有輕怠之意。

此外,茶還被普遍用於婚禮、喪葬和祭祀禮儀中。可見,在我國古代,無論對人、對神或是對鬼都要「尊禮」而行。

以上分析說明:在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中,處處有茶、處處用茶,有禮儀的地方就有茶,茶已成為禮儀的一個組成因素。究其原因在於:生活中禮儀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和諧人際關係,而這一點正與茶的特性相吻合。

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於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儒家的這種人格思想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基礎。林語堂先生說過:「茶象徵著塵世的純潔。」茶是一種文明的飲料,被人們認為是「飲中君子」。而茶的「君子性」有各種表現:首先,茶的本性決定了茶的「君子性」。如前所述,茶性溫,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祛病健身,茶對人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弊,故茶自古就有君子之譽。其次,茶的諸種屬性無一不體現它的「君子性」。茶的屬性之一是其形貌風範為人景仰。屬性之二是茶被作為人間純潔的象徵。茶從採摘烘焙到烹煮取飲,均須十分潔淨。正因為如此,人們歷來總是將茶品與人品相關聯,說茶德似人德。長期以來,大多數正直文人極力推崇不向惡勢力屈服,為正義事業獻身的高風亮節,熱情讚頌清正廉潔等優良品德,這種對君子之風的崇尚心理與飲茶的天然物性一且偶遇,賞愛之情便浸潤滋生。

文人雅士在細細品啜、徐徐體察之餘,在美妙的色、香、味的品賞之中,移情於物、托物寄情,從而讓感情受到了陶冶,靈魂得到了淨化,人格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得以昇華。

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樂觀的。在這種人生觀的影響下,中國人總是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也更加積極地重視現實人生,而且往往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古人常說:人生一世,得一知己足矣。這個「足」字一方面說明真正的朋友是何等珍貴;另一方面也說明要選擇一個真正的朋友又何等艱難。也正因為如此,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益的朋友能激起人「見賢思齊」的渴望,能與你做刻骨銘心的心靈對話,與你共享兩人世界的歡樂,得此一友自然是人生的一大快樂。這其中的快樂不是與物質環境掛鉤的樂,而是與精神因素相關的樂。儒家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觀被孟子發展為與民同樂。與民同樂,說到底就是一種愛心的博施,是排憂解難搶在前、享受快樂留在後的真實反映。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可作為孟子與民同樂思想最好的註解。

在我國的茶文化中也蘊含著積極、濟世的樂觀主義精神。我國古代,嗜茶者比比皆是:蘇東坡因自己嗜茶,故想不通當年晉人劉伶何以長期沉酒於酒中,唐代一位天性嗜茶的兵部員外郎則以親自煎茶為樂,煮茶不限甌數,整日手持茶器而無倦意。文人雅士在修身治國平天下時,不僅以茶勵志、以茶修性,從而獲得怡情悅志的愉快,而且在失意或經歷坎坷時也將茶作為安慰人生、平衡心靈的重要手段。他們往往能從品茶的境界中尋得心靈的安慰和人生的滿足。唐代韋應物評茶是「為飲滌塵煩」,即飲茶可以消除人間的煩惱。一位愛茶的周先生說得好:「有的人心裡很煩,你要他去面壁,去思考,那更煩,更可怕。如果你專心把茶泡好,你自然進去了,就靜了我們在享受一壺茶,我們在享受代表天地宇宙的茶,同時我們又與我們的好朋友在一起享受,多麼快樂啊!」著名的茶學家莊晚芳先生在其所撰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茶文化中所體現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像飲杯茶,精神飽滿,如神仙一樣快樂客來敬一杯清茶啜茗清淡,無限歡樂.如系同行,邊品茶邊論茶經,更為有趣.在玻璃杯中的一杯龍井茶、千島玉葉或顧渚紫筍,朵朵芽葉浮在水中而不散,增進歡感樂趣。」

古人品飲還講究環境的幽雅,主張飲茶可以伴明月、花香、琴韻、自然山水,以求得怡然雅興。而民間的茶坊、茶樓、茶館中更洋溢著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所有這些都使得中國茶文化呈現出歡快、積極、樂觀的主格調,使中國茶文化與隱逸遁世的消極精神區別開來。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