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油茶是瑤族、侗族傳統待客食品,亦是當地盛行的茶飲文化以及習俗,廣西油茶是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黃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製成,有的還加如蔥花、菠菜、獵肝、香菜等,「打」好的油茶極具茶香、油香,各色食料味齊具,香氣濃郁,且滋味甘醇,沁人心脾。
廣西油茶版本比較多,且各有特色,但「打油茶」的說法,卻似乎已達成共識。
從字面上看,「打」是個動靜不小的動詞。但是在許多地方,比如桂中的融水、融安,桂西北的三江、龍勝一帶,山民傳統上是用「炒」和「煮」的方法製作油茶,動作輕柔有如家居炒菜一般。
再比如,桂林郊縣靈川的「炒油茶湯」已經明確點出了製作手法。真正體現「打」字內涵的,只有桂東北的恭城,以及臨近的灌陽、平樂等縣。
如今打油茶的習慣,得是明清以後,瑤族人從山上搬到平壩後,為了適應嶺南濕熱的氣候而延展出的手法。
選用清明、谷雨兩個時節採摘的茶葉,先用少許開水浸泡5~10分鐘,以減少煙火味及苦澀味,然後在茶鍋內放少許豬油燒熱。
茶葉和豬油一起炒香,加上大量的生薑和蔥頭,稍炒,隨即將其捶茸,捶好後加水燒開熬至出味,放入精鹽調味,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別濾入碗中,撒入蔥花、香菜末,隨配用小碟裝好的米花、脆果(類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黃豆、排散上桌即成。
此茶茶香、油香,各色食料味齊具,香氣濃郁、滋味甘醇,沁人心脾。一旦主婦打好油茶,主人就會請客人席坐,奉上油茶和筷子(用筷是為了食用茶碗中的食料)。
端上桌後,首先聞到一股蔥花、香菜特有的香味,進口後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後便是甘醇鮮香,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