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瓷宜陶是清朝茶具的代表,清代的茶具以陶瓷為主,所以有景瓷宜陶的說法,景瓷指的是景德鎮瓷器,宜陶指的是宜興陶器。
制瓷業尤其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個時期最為繁榮。康熙時,景瓷除了五彩瓷為主外,還創燒了琺琅、粉彩兩種新的釉上彩。
琺琅彩瓷,是仿造銅胎琺琅器的色彩和紋飾燒製的,胎質潔白,薄如蛋殼,燒製程度已經相當完善。
景(德鎮)瓷:
景德鎮陶瓷,因瓷質優良聞名於世,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
青花瓷,乃瓷中上品,為景德鎮陶瓷兩大代表作(影青瓷、青花瓷)之一,其工藝文化底蘊深厚,聲名遠播海內外,具有不可撼動的國內、國際文化歷史地位,素有「求一器之精,盡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道,方可成器」之說。
宜(興)陶:
清朝文人和陶匠的結合,創造了紫砂茶具的輝煌,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為陳鳴遠,名家還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
陳鴻壽,號曼生,曾設計了眾多壺式,由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製作,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自己刻銘,後人稱"曼生壺式",多學之。
之後,又出現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壺名人。現健在的顧景舟又將制壺藝術推向頂峰,被譽為"一代宗師",與時大彬齊名。此外,還有蔣蓉等一批陶藝家,從而使宜陶始終居於最高水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