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茶器有分別(中)(圖)

唐以後,食器和茶器才開始嚴格區分開來,之前的茶器、食器甚至與飲酒器並沒有完全分開。其中容量過小的、束口的,大部分屬於酒器,沒有任何資料和理由,能確認是茶器。目前,很多出版物和展覽中,經常把茶盞托和酒檯子混為一談。很多宋遼時期的飲酒圖,常被解讀為飲茶圖或茶畫,這是極其錯誤的。

古人飲的酒是溫的,白居易有「林間暖酒燒紅葉」。當人執台盞進酒時,飲酒人只是手持酒杯,酒檯子和飲酒器是分離的,所以,酒檯子儘管和茶盞托極其類似,但酒檯子中心的圓台是突出的,用以承放酒杯,酒杯和茶托之間並沒有任何的嵌接。一般情況下,只要酒杯有圈足,在台盞或承盤的中心,都會有對應的承口,這是防止敬酒時酒杯滑動之用。無圈足的酒杯,承盤中心則沒有承口,這些在唐宋的金銀酒器中可以得到例證。酒盤的盤心不作淺台,當以酒盂無足之故。而飲茶卻不同,茶是熱的,尤其是唐宋時期,受陸羽的影響,提倡喝茶時,要「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

鑒於此,為防止燙手或茶湯灑落,飲茶時盞與盞托不能分離,舉托飲茶,這就要求茶盞必須要與盞托有個密切的關聯配合,盞的底足和盞托之間,必須有個深度的插接,以防止敬茶、飲茶時茶盞滑動。這從晚唐法門寺出土的淡黃色的琉璃茶盞與盞托的密切配合,可以得出結論。宋代的貴族、文人,有持托喝茶的規定。期間常用的茶托,多為紅色木質漆雕,《齊東野譖》記載了夏安期在其父發喪期間,舉托喝茶被免職的事例。南宋的孝宗皇帝,為其父高宗守孝時,給大臣賜茶也一概不用茶托。

施耐庵在《水滸傳》的第四十五回寫道:「只見兩個侍者捧出茶來,白雪定器盞內,朱紅托子,絕細好茶。」 施耐庵是明代人,他寫北宋的茶事,能對白色的定窯茶盞、朱紅的木質茶托娓娓道來,這說明他至少是見過朱紅茶托是如何使用的,也說明木質茶托在明代還有廣泛的應用的。

從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唐宋貴族們喝茶,多用木質茶托。首先,漆雕木質茶托,質輕精美。其次,木質茶托,隔熱性能較好。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漆雕秘閣,就是很重要的例證。「漆雕秘閣,名承之,字易持,號古台老人。贊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執熱之息,無拗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漆雕秘閣就是雕漆茶盞托,承茶盞之用,以消除燙手之患。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