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聽壺友說,銀壺煮的水,好像又麻又澀。
大唐君聽到這一消息的時候,有點蒙。這怎麼可能?銀壺煮水明明可以軟化水質。
況且銀本身還具有測毒的功能。
末代皇帝溥儀回憶,早前在宮中用膳,也要太監拿個銀針,每碗茶裡插一下,細細觀察針身發不發黑,全試過,無異常,皇帝才會吃上幾口。
在完全沒有現代化檢測技術的古代,人們測試有毒和無毒,最經常也是首選的工具,就是銀製品。
那麼,銀壺煮出來的水又麻又澀,是不是意味著這水原本就有不利於健康的成分呢?
大唐君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原來許多所謂的「銀壺」,其實並非純銀所製,也就是並非99.9%含量的銀製品。
99.9%含銀量,俗稱為純銀,這種材料十分柔軟,高溫下易變形,是在燒製時對工藝要求十分高,由於燒製不易,故而價格高昂,且不易得。
市場上的「銀壺」,多為混合金屬製品。也就是銀和其它的金屬混在一起,鑄造而成的壺。
這種「混合型銀壺」,多用回收的二手銀加工製作,再用機器批量製造,價格低,加工粗糙,裡面不排除會出現重金屬情況。
含有重金屬的銀壺,高溫時重金屬會釋放到水中和空氣中。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壺友反應,他的銀壺煮水,又麻又澀。
所以買銀壺一定不要貪便宜,否則便是日日把重金屬喝進肚子裡,後果真不是堪想像。
喜歡喝茶的人都喜歡挑一些心儀的有情調的茶具。但是,目前茶具市場的情況,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銀壺、鐵壺,各種材質琳琅滿目,價格高低不一,很多人選擇的時候會以價格為導向,這樣難免挑選到品質不高的,甚至是有害健康的茶壺。
如果買到品質低劣的,不但帶不來健康,反而有害,那豈不是花錢買罪受?
當沒有修煉出一雙識貨的慧眼時,還是老老實實地,買價格適中的,正規廠家出產的,各種檢驗證書齊全的銀壺。
茶好,水好,器好,才是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