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柴燒茶壺
我是7年前開始自建柴窯燒茶器。那時因為對茶的理解不夠深入,做出來的茶器雖然符合當下的飲茶方式,但始終與茶的契合度不夠。隨著對茶的理解,發現自己之前太注重器型的創新和釉色的豐富,導致茶與器的剝離。而真正好的茶器要適合品茗,並符合茶的氣韻美感。明白了這個道理,研究的重心才實實在在地轉移到依茶製器上,風格越來越簡約,注重手感及細節,器物美感則偏向宋器的簡約樸素且不失雅致。
現代柴燒茶器以不上釉裸燒為特色,依靠柴灰與火的化學反應,在坯體上形成層次分明的自然落灰的釉面效果,具有獨一無二且天然質樸的美感。製器選用的泥料主要有兩類,即陶泥與瓷泥。陶泥含鐵量高,泥土密度相對低,透氣性及吸附性好。而瓷泥含鐵量極低,泥土密度緊實,幾乎不透氣。還有一類泥料,需要將瓷泥與陶泥混合,平衡二者的表現特點,適用於不同的茶器。因此,製器之前,先瞭解各類茶的總體特性,從而選擇有利於表現茶湯口感及特點的泥料,使茶與器之間有很好的契合度。
圖為:柴燒茶杯
烏龍茶有香氣馥郁的特點,追求杯底留香,以走香型為主;特別是閩南烏龍茶、廣東烏龍茶,香氣濃郁高揚,品茶時有聞香的習慣。密度緊實、不透氣、不吸香的瓷泥所作之器是最佳選擇。除此之外,觀察紅茶湯色、綠茶葉底,均可選擇淨度較高的瓷泥燒製器物。而黑茶、白茶、普洱茶,側重品嚐茶湯滋味,陶泥燒製之器是不二選擇。陶土中含有的鐵元素可使茶湯更加厚潤飽滿,陶泥的透氣性及吸附性又可減弱熟茶、老茶中的異味。
從造型上來看,胎體相對輕薄、收口深腹、小而精緻的瓷泥燒製的品茗杯,是品鑒烏龍茶的首選,既可聚香聞香,也與茶的氣質吻合。而敞口稍大、造型厚重、質感沉穩的陶杯,則更加貼合黑茶的氣質。
而要做到依茶製器,不單單是選擇匹配的泥料和設計契合的器型,更至關重要的還有細節的處理。依著手的細微運動,與泥或深或淺的摩擦,塑造出口沿的形態,撇口及收口的角度。這關係到在品茗過程中,嘴唇與杯子觸碰的感覺,我稱之為唇感。制壺最難,壺身與壺蓋的咬合度,壺嘴的邊緣處理,各個部位的連接等。最後調整底部形態及控制整件器物的重量,這關係到使用的時候茶器拿在手上的舒適度,這些細節最終決定了器物到底好不好用。
圖為:整壺
茶器最終呈現的美感還是在燒製上,釉面的效果與燒製氛圍的控制息息相關。器物擺放的位置,溫度上升的速度控制,燒製的柴火種類,時間的掌控,全憑一次次的經驗積累。依茶製器要掌握的技能還很多,我盡心盡力要做的,就是讓茶與器相依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