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具的外面包裹著竹絲,這個手工藝叫做竹絲扣瓷,也叫瓷胎竹編。
始於清代中葉,是四川成都地區獨有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因其考究的工藝,開始僅作為皇室貢品。
2008年,「竹絲扣瓷」被正式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像中國大多數快要失傳的老手藝一樣,這門興盛一時的絕技,也正面臨著失傳風險。
上世紀八十年代,從事相關行業的還有上千人,而2010年僅僅能找出70多名會此手藝的師傅。
近年來逐漸有一些年輕的手工藝愛好者加入,這些手藝人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我們民族的記憶,為中華手藝的傳承努力著。
竹絲扣瓷的製作工藝
1.選料
竹絲扣瓷對原材料的挑選極為嚴格,四川邛崍山上萬畝竹叢只選陰面的上等慈竹,百斤原竹只抽絲八兩,細如髮絲,柔如綢緞,一絲一絲纏繞在瓷器上。
2.刮青
將採回來的慈竹,趁著水分沒有干,刮去青色的表皮,竹子即露出白胎。將竹子分成等寬的竹片,晾曬半月後進行烤色。
3.烤色
將晾曬後的竹子火烤,至略微泛紅完畢。
4.抽絲
烤色完成後,匠人用自製的排針,按在篾片上,抽分成竹絲,再用勻刀將竹絲再次加工,形成粗細均勻一致的竹絲。
5.編織工藝
在瓷胎竹編的製作過程中,全憑雙手和一把鑷子進行手工編制,起底、翻底、翻頂、鎖口...使竹絲依胎形成,緊貼瓷面。並且做到所有接頭之處都藏而不露。
竹絲扣瓷的難點在於,竹絲細軟的幾乎沒有骨力,想要讓他順勢依胎而上,達到嚴絲合縫的效果,不僅施力的尺度要合適,編織時還要心無旁騖,否則很容易行差步錯,前功盡棄。
竹絲和瓷器的結合,會使一杯茶不冷、不燙,竹絲更會隨著時間慢慢變化,形成屬於自己的顏色。
竹絲扣瓷不松不裂,不受蟲蛀,只要防潮,經久耐用。